段永平看商业逻辑
段永平被誉为中国最像巴菲特的人,在股票投资领域,很多人都有听说过。大道无形我有型
,是段永平在雪球的账号,作为步步高创始人,他经常在雪球上经常发言,凭亿近人,对经营投资很有真知灼见。本书《段永平投资问答录(商业逻辑篇)》就是段永平在雪球发帖记录的总结。内容上可以说是字字珠玑,但是主要是以论坛问答形式呈现,看起来会有些凌乱。其中也讲了很多企业经营方面的道理,如果没有切身经历,可能没办法从论坛上的只言片语中理解全意。
🧑💻个人觉得书里面阐述比较多,能构成体系的是商业模式,智能手机,以及企业文化。
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部分,因为本书都是投资方面的总结,所以视角也偏向投资💰。段永平对投资中几个要素重要性排序依次是:
商业模式>管理层/企业文化>投资价位
商业模式最为重要,有了好的模式,即使是普通人来经营也可以游刃有余,所以管理和企业文化在商业模式之下,投资价位在最后,好的公司即使买在高位迟早也会突破新高。巴菲特说过好的商业模式应该是简单易懂的,“伟大的生意不但能从有形资产中获得巨大收益,而且不用把收益中很大一部分进行内部在投资以维持高回报率”。段永平和巴菲特的理念相似,所以本书中提到的商业形式大都也比较简单传统。虽然现在很多人喜欢高科技互联网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大都复杂,想要完全看懂并不容易,所以从学习价值投资的角度来说,先看懂简单的商业模式,个人觉得不失为一个好的路径。我的一个观点是简单的模式容易形成共识,复杂的模式容易产生无数种解读,这些分歧会影响投资的心态。
商业模式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差异性。没有差异性的行业,竞争就会很激烈,最后只剩下几个寡头,而且谁也不挣钱。但有的行业经常打折大家却活得很好,比如麦片,为什么会这样呢?差异化就是重要因素,航空业竞争激烈但同质化严重,所以只能互相打价格战。
(这来自于巴菲特对航空业的认识,有趣的是巴菲特还总是会忍不住去买航空股,最近一次,2020年疫情大跌后买入航空股,过了几个月后割肉离场)苹果和安卓就存在很明显的差异,习惯了苹果的顾客不会因为多少钱的差异从苹果换到安卓,即使苹果一直在涨价。也可以这么说,能涨价的东西就表示他有**“护城河”**。
麦片行业,因为不同品牌的口味还是不一样的,买的人不会因为价格的些许差异就换口味。能够持续有用户喜欢的差异化产品的公司往往就有好的生意模式。没有差异化产品的商业模式基本不是好的商业模式,所以投资要尽量避开产品很难长期做出差异化的公司。
同质化的行业,价格只能一降再降,降价也只能做到保存自己的市场份额。一般而言,长期靠低价抢市场靠不住。书里面提到的其中一个特例是GEICO(一家美国的汽车保险公司,以低价出名),美国的车险一年要几千刀,GEICO的价格就很有优势,它的低成本是相比于传统保险业,建立在网上营销之上,成本降低了,不需要人去销售。即使未来有相同的低成本公司,也很难让顾客改变,因为届时GEICO的品牌力量会非常大,买保险的客户没有必要去一家没怎么听说过的公司买保险。这也容易让人想到了同样以便宜出名的沃尔玛,沃尔玛的经营策略就是一直有意将利润率压低在5%以下,以特别低的价格挤出所有竞争对手。
经常降价📉,甚至允许讨价还价,短期可能可以增加销量,长期反而会大幅增加成本。
步步高卖东西没有还价空间的,所有的客户都是一个价,不管生意大小,生客熟客。刚刚开始经营企业时我就发现,所谓谈生意谈来谈去主要是在谈价钱。人们把大量时间放在谈价钱上,而且在谈的过程中经常还需要诈来诈去的。对于卖东西的业务员来说,价钱的授权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他们总是要找更上一级领导去获取更多授权,所以领导就会变得非常忙且没有效率。
保持定价不变是有很多好处,但结合我的经历,这样做实际困难很多。
茅台作为A股股王,有非常好的商业模式。社交属性、奢侈品属性、酒文化这些大家估计都听过,就不赘述。书里面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点💡:
茅台和消费电子比起来,最大的差别可能是库存。在电子行业库存几乎是垃圾,但茅台却是宝,现实中很少有不怕库存的生意模式。
之前听疯投圈讲Shein/Zara的部分提到库存对于快时尚至关重要,快时尚产业需要预测未来几周的销量。每过两周,就要通过销量预测生产下两周的衣服,保证产生出的衣服不出现积压,但茅台完全没有这个顾虑,茅台酒越存越值钱。
商业模式部分除了苹果、茅台,书中还分析了三十多个公司的商业模式,包括阿里、银行、微软、苏宁、脸书等等。
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部分,段永平对手机市场的理解足够深入。Oppo和Vivo的创始人都深受段永平的影响。书里有很多关于苹果,诺基亚,三星的理解。大部分散落在书的各个地方,这里做一些总结。
- 诺基亚需要用很多品种才能做到消费者导向,而苹果用一个品种就做到了,这里面功夫差很多啊。
- 单一品类的好处有很多:效率高,质量一致性好,成本低,库存好管理,有问题反应快,解决也快。
和前面的一致定价类似,单一品类好处是有很多,但怎么做却是很难的。从投资人角度来看就比较简单,如果有公司做到了,可以视作一个⭐️。想起以前看到的小众品牌攻略提到,小众品牌需要扩大自己的品类,以营造一种可以探索的宝藏感,所以品类应该单一还是丰富,这个问题可能也是复杂的。
苹果单一产品的模式可以看作一个标杆。苹果不会专门生产廉价款,每一次推出新版本,老款就作为廉价款,这样就可以专注在一个品类。
- 苹果的生态系统,通过Apple ID把iPhone、iPad、TV同步所有的程序、视频、游戏、通讯录,一旦买了其中的内容,就离不开这个生态系统。—— 网友
- 安卓系统的这些功能需要借助其他应用来实现,但一切还是很乱,设备互联性很差,有可能是现在卖的越多,将来越乱,客户不断流失到苹果生态系统里。但安卓市场还是会继续存在,长期来看,苹果产品很难超过30%,移动市场这么大,没买苹果的怎么着先得买个安卓。—— 段永平
现在看起来安卓阵营只有鸿蒙,有点平台互联的意思。最近把手机从苹果换到安卓体验理一下。现在安卓作为手机系统的确已经很完善,但是如果考虑多平台协同,还是有短板。要想达到多平台互联,只能依靠app自己有多个平台版本,但这些app一般都要收费,比如1Password。几个app的成本可能已经超过了手机的差价。书里也提到苹果手机看起来贵,但长期来看可能是最便宜的,有些便宜的东西,长期反而可能是更贵的,可能有点这个意思。
从Finbold的数据来看,2021上半年用户在App Store上的消费有415 亿美元,几乎是 Google Play的两倍,同比也有22.50%的增长。这些消费一方面给苹果带来巨大收入,另一方面也更稳固了苹果生态,买的app越多,越不会从苹果迁移到其他生态。
从最近的iOS 15来看,苹果还在笔记、音频、照片等,这些基础设施领域不断巩固自己的生态系统。平时我为了照顾Windows能同步内容,用的是第三方的笔记和照片存储。但iOS15之后,系统自带的免费app已经快追上这些第三方app,而且API权限更高。相比较之下,谷歌对自己产品的维护就没那么上心,微软虽然对产品上心但是生态上的进取心却没那么大。如果苹果能继续完善这些基础设施app,苹果的护城河将更加稳固。还有一点是苹果公司的稳定性,我曾经喜欢折腾第三方笔记app,有些是可以提高些许生产力,但也有些没过几年就倒闭了,把笔记里的数据迁移出来又是一轮折腾。即使当年的明星独角兽🦄️Evernote、Dropbox,现在也发展得并不理想。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可以总结为两个字: 本分。在多几个字就是:
- 有“利润之上”的追求,要“取之有道”,伟大企业应该有利润以上的追求。
- 如果只是着眼于利润,容易不择手段。
如果去看网上段永平的访谈视频,说得最多就是这个。步步高、Oppo、Vivo、拼多多公司的员工估计也都听说过本分的说法。这里我觉得体现了段永平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每次访谈他都会说到本分,这并不只是说给观众,还说给自己的员工。
企业文化要进行广泛宣传,只有反复灌输才能逐步被员工所接受。
每一次公关维护、采访谈话都不断强调,才能让企业文化深入员工心里。这里想到马云、刘强东也在采访中不断输出企业的形象,所以提到阿里京东,它们的企业文化我会印象深刻,腾讯则要弱一些。
好的企业文化是能管到制度管不过来的东西。这里给我感觉有点像老子的无为而治,当员工完全接受企业文化,可能就不再需要制度进行约束。企业文化就像社会上的道德标准,制度永远赶不上社会的发展、具体情况的变化。很多时候制度上没有规定要不要做这笔生意,但员工心中的企业文化足以做出价值判断。
书里还有许多关于企业运营、管理、营销等方面的讨论,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总的来说,本书内容非常充实,讲述了中国人视角下的价值投资。有人说价值投资先看段永平,再看巴菲特,最后稍微看些芒格,是有几分道理。
附录 (书中一些零散的信息):
从 5 年 10 年的角度看,CEO 至关重要。从 10-50 年的角度看董事会很重要,因为董事会能找出好的CEO。从更长的角度看企业文化更重要,因为一个 好的企业文化可以维持有一个好的董事会。苹果董事会能在赶走乔布斯后请回他,正体现了以企业利益为上的思维模式,从这点上,董事会是称职的,理性的。
《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赢》、马云做客斯坦福大学演讲
未来现金流折现,DCF
我一般不买负债多的公司。经营和投资一样,大量的债务会让经营管理者,投资者比以往更小心谨慎,一旦有点小失误,会导致巨大的损失。
马云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推行在国内首屈一指。可以看看马云做客斯坦福大学演讲。
企业文化如何传递,可以看杰克韦尔奇的《赢》。
培训的成本很贵,但不培训的成本更贵。
如何保持组织内部的凝聚力? 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公平。其实没有绝对的公平–就是所有人都觉得公平的公平。最重要的是要有公平心。在美国,机场安检有时很严,有些人偶尔会被抽到详细检查(包括搜身)。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被抽到的人很不高兴,觉得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觉得那 不公平。我被抽到是感觉很坦然,也很配合,觉得那是公平机制下的结果,也是 为了我们每一个人好。——每个人都怀有公平心,做事考虑的不只是自己,想想对整个公司是否公平。
老巴很久以前就有规矩,只接受电视采访。——媒体采访容易断章取义,电视采访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有很多离开新东方的人说新东方好话,俞敏洪其实干得很了不起,要知道这是个文人相轻的行当,相当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