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输入,保持输出

Posted on 4月 11, 2021

今天听了零机一动的一档播客,主要讲的是如何进行信息摄取,外加最近一年看了一些关于内容经济的文章,挺有感触,就想记录一下平时如何管理信息,以后多尝试写作。

比较常见的信息筛选办法就是算法推荐了,平时用下来Netflix和头条的算法应该是体验最好的,但不管怎么样,如果完全依赖算法,还是会形成信息茧房。这里就不过多讨论,主要记录一下除了算法推荐以外,自己平时会用做补充的方法。

文字

首先文字音频视频各有优劣,但如果目的是获取有用的信息,文字还是最有效率的信息输入源。作为文字类内容的主要平台,微博知乎豆瓣公众号是最常见的。以微博为例,通过循环关注,可以最大程度的获取一个方面的信息,其他的平台也可以以此类推。如果对某个话题比如创业感兴趣,可以在微博、知乎、即刻这些平台上搜索创投圈内人或者互联网产品经理,这样可以找到几位值得关注的博主,然后再看他们关注的人,从中再找自己感兴趣的博主,重复几轮上面的步骤,能发现不少和创业相关的博主。在平时发现有意思的内容的时候,也可以在顺便看看内容分享者关注的人。这样可以做到不断扩大自己关注的范围,避免陷入信息茧房。(这里有一个痛点,就是如果用的平台比较多的话,每次看每个平台都要分别打开,希望能有一款app能接入显示不同平台关注的人,就可以省去打开所有平台的麻烦。)如果你有用推特的话,还可以试试Nuzzel,它可以告诉你你的关注者点赞分享了哪些文章,同时它还会显示关注者的关注者点赞分享了哪些文章。

虽然微博、推特这类内容平台信息很多,但信息以互动交流短信息为主,信噪比还是偏高的,所以长内容的公众号、newsletter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比如我做科研,就订阅了自己领域核心期刊每周的推送,这些期刊每周都会推送最前沿的方法和内容,一般看一下摘要部分即可,了解自己领域的研究动向。除此之外,我还订阅了和R相关的newsletter,主要用作了解最新的数据可视化方法。

音频

音频的使用场景和文字视频有显著不同,主要可以边听边做其他事,比如上下班通勤,在家打扫家务,一边听音频可以有效的节省时间。相对于有声书,个人觉得播客更能让人听进去。荔枝小宇宙上的播客主要以访谈为主,看理想也有不少社科领域的科普,在里面都可以找不错的内容。

视频方面的内容就不做讨论了,通过上述的方法应该也可以达到想要的效果。

输出

在保持内容输入的同时,输出是个容易被忽视的方面。为什么我们需要输出?从学习的角度,输出是为了更好的输入(此处@费曼学习法),并且作为一个学习的记录。除了学习以外,输出可以让你和其他人产生交流,结识更多有想法的朋友。

输出多了的好处是变得可以说服别人,锻炼叙事能力。这点对于各行各业都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说服观众,说服老板,说服投资人。好的叙事其实只需要说中某几个点,但达到这个程度需要练习和时间的积累。

以下是我看到写作的一些tips,觉得很有帮助:

  • 很多人会觉得自己输出的内容不够好,不值得发布出来。但发布出来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给其他人看,而是给自己记录。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写的很好,所以要边创作边提高。
  • 有些文章写了,但觉得不完美,所以就一直躺在草稿箱里,最终可能永远都不发布了。可以试试以10/10为文章的完成状态,将文章从0-10打分然后发布,这样传达给读者,这篇文章只是初稿状态,或者还是work in progress。
  • 在创作初期并不是上来就能写出很多原创内容,可以从读书笔记开始。在网上看到某个文章有了感想,也可以写下来,加上自己的思考,写的多了之后就会有质的改变。

现在自媒体很火,而且还有很大发展的潜力,不断输出内容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最后讲一个我比较喜欢看的一个newsletter自媒体——Not Boring,作者Packy McCormick在疫情初期丢了工作,得了新冠,外加孩子出生,他从没有一点收入的情况下开始创作,记录自己对商业的理解。一年过去了,Not Boring成为了最受欢迎的newsletter之一。很神奇的一点是,他原先只是想打算创业成立一个关于商业的social club,但没有成功。随着他newsletter的成功,反而有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他的club,促成了他的创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