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供应链的一些思考

Posted on 10月 26, 2021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近年来讨论比较多的话题。很多讨论集中在苹果供应链和电动车供应链上,可能的原因我觉得,一是苹果和新能源汽车的巨大影响力,二是这些供应链企业很多都在中国。

供应链在公司经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想要了解供应链管理,我觉得苹果和新能源汽车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入门案例,因为手机和汽车的生产过程复杂,涉及的企业很多,讲明白并不容易。这里我想讨论的是可口可乐🥤,因为它的供应链相对简单,供应链上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核心:掌握议价权,降低成本💰。这个道理对其他行业也同样适用。本文的主要资料参考了《可口可乐帝国:一部资源的掠夺史》。虽然书里的作者是以一种批判资本主义的角度来看可口可乐,但是反过来以投资角度看,这本书也解释了为什么可口可乐深受投资者的喜爱。根据可乐的主要成分,供应链的环节可以分为:水、甜味剂、咖啡因、可卡因、容器

2021-10-27_12-43-11_000.png

一直以来可口可乐生产的产品是一种浓缩糖浆,然后卖到各地的瓶装商,后面的销售环节由经销商、零售商负责。公司只负责糖浆部分,后续的环节与总公司无关,这样做的目的是将加水装瓶的成本转嫁给各地的瓶装商。因为浓缩糖浆体积小,可口可乐只需以低廉的成本租几节火车车厢🚂,就可以将产品运到全国各地。

可口可乐零售价也非常便宜,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瓶装商用水的成本也很低。

拥有的资源很有限的小瓶装商们完全依赖于公共自来水系统,这个系统的建设、管理和运营都由当地政府负责。

可口可乐中的水主要来自当地的公共用水。为了招商引资,各地的政府都会不计成本地为当地公司提供便宜的公共用水。

虽然加水装瓶不是可口可乐的责任,但为了让消费者得到质量有保证的产品,可口可乐需要承担一部分质检的成本。公司做的是成立一个水质测评团队,每天奔向全国各地,对各地的瓶装厂进行水质检测。依靠其领先的市场地位,可口可乐可以制定水质的标准,要求各地的装瓶商安装各种需要的设备。供应链管理并不只是把生产环节外包出去,更重要的是掌控供应链,让供应链听你安排。

同样的,如果去看手机产业,苹果对其代工企业也有着超强的掌控力。苹果 CEO 可以实时监控到每一个代工厂的每一条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据说曾经苹果的某个代工厂经常有老鼠,苹果就“指导”工厂引进了一批猫,这些猫的身体状况、工作效率也可以在苹果公司的系统中得到监控。如果代工厂需要先进设备,苹果公司还会帮忙联系设备厂商,让厂商把设备优先供货自己的代工企业。虽然这些代工厂不属于苹果,但是生产数据、设备采购都由苹果把控。

另一方面,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自己的议价权,对于每一种零部件,苹果公司通常会安排两个水平差不多的代工公司互相竞价。如果没有第二家公司竞价,苹果公司就会扶植一家出来。宸鸿曾经是 iPhone 触控屏的独家供货商📱,但随后苹果就“强烈要求”宸鸿的触控屏技术交给另两家公司,最后变成了几家供货的状态。 (参考资料:苹果是怎么变成供应链大师的?挤进苹果供应链有多难?

通过代工厂和装瓶商,苹果和可口可乐分别将利润率不高的生产业务外包出去,精简公司避免管理庞大的工人团体,但它们又通过各种手段,牢牢控制这些供应链企业的运营。

甜味剂

过去可口可乐甜味🍬的主要来源是蔗糖,对于可口可乐来说,糖价波动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比如在一战期间,糖价就在每盎司 20 美分到每盎司 5 美分之间剧烈波动。因此可口可乐都一直致力于将糖价波动的影响降到最小。为此公司发明了一种脱水、无糖的可口可乐浓缩物。由于浓缩物中未添加蔗糖,公司就能将购买蔗糖的成本也一并转移给了瓶装厂商。

除了成本转嫁,可口可乐这种策略还将各地区中小型瓶装厂变为与自己利益相关的群体,利用这些当地企业的政治和社会资本来对抗政府管制。在九十年代美国人民肥胖率飙升的过程中,政府希望限制饮料销售,但是可口可乐公司联合各地瓶装厂提出,限制令会导致当地工人大量失业。为可口可乐装瓶的工厂,销售这些碳酸饮料的零售商,已经成为各地重要的就业来源。这些分散于各个地方政治网络中的小型工厂,为可口可乐与政府管制的斗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和供应链无关的一个投资小插曲,个人感觉可口可乐和很多饮品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可乐喝多了并不会觉得腻。其他饮料比如奶茶,你不太会想要一天喝上几杯,或者每天都喝,同时还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但可口可乐在口味上可以做到,让消费者一直喝不会腻。这样做精简了产品品类,对于降低成本也有很大作用。

咖啡因

不同于水和糖,咖啡因对于可口可乐的影响,主要在于它的品牌价值

早期可口可乐的咖啡因来自于柯拉果/可乐果,一种产自西非的植物。基于此,公司便宣传可口可乐中含有柯拉果的提取物。后来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可口可乐开始主要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公司的竞争对手便指控可口可乐存在虚假宣传。可口可乐最终赢得了上诉,但这起争端也让投资者开始考虑可口可乐是否能保持自己的品牌价值。因为相似口味的饮料并不难复制,巨大的品牌价值才是可口可乐难于被超越的关键。

另一次严重的危机来自于公众对咖啡因的关注。咖啡因的分子结构与腺苷相似。而腺苷是一种神经镇静剂——与酒精和镇静剂相仿——在人体内自然合成。当咖啡因取代腺苷与大脑内的神经突触接触时,就不再释放唤起睡意或是抑制兴奋的信号。这种神经兴奋剂和甜味剂的混合,是可口可乐被大家喜欢的重要因素。

在历史上人们曾经讨论过咖啡因是否对人体有害。可口可乐对此的对策是联合各大食品巨头成立了国际生命科学研究所,向那些认为咖啡因无害的研究提供资助。虽然药监局 FDA 知道研究所存在选择性资助,但是这些咖啡因的研究成功让药监局产生了矛盾心理: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高层管理人员倾向于认为咖啡因的危害确实存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迟迟不能采取果决的行动。他们最关心的是公众的反应。”这是一个困扰该机构多年的监管问题:担心一场失败的食品改革运动将会毁了它的声誉。1977 年,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努力禁止制造人造甜味剂糖精之后,它便失去了市场公信力,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在谈及 80 年代早期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不愿意向公众提醒咖啡因可能带来健康风险时,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首席顾问理查德·库珀(Richard Cooper)承认:“每当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时,我们不得不考虑自己的长期信誉。我们的主要担心是,科学实验是否能够解答公众和媒体的疑问。如果不能,最后的结果会是:你在科学领域赢得了掌声,却在政治领域遭到唾骂。“

药监局开始担心公众已经相信了咖啡因无害的研究,如果依然强行限制咖啡因,可能会影响药监局的公信力。所以直到现在,虽然多了些限制,可口可乐仍可以自由使用咖啡因。

在品牌商标领域,截止 1940 年,可口可乐赢得过 240 多场法律诉讼,每一次胜诉都一点点地增加了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可口可乐极力保护自己的品牌价值,也是靠着这份品牌影响力,使得可口可乐对供应商有巨大的掌控力。

可卡因

可卡因起源于南美的古柯叶🍃,也是一种神经兴奋剂。古柯叶(Coca)和柯拉果(Cola),也就是可口可乐的命名的来源。起初的可卡因市场由秘鲁主导,可口可乐没有议价权。但 20 世纪初大量的古柯叶流入美国,多数被用作提炼萃取可卡因。美国政府开始担心,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因此美国开始对古柯叶和可卡因供应渠道设置管制。美国的国内买家不再人人都能买可卡因。这一管制很快颠覆了可卡因市场,不再是秘鲁主导的卖方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可口可乐公司对政府进行了积极的游说,通过一系列神奇的操作,可口可乐公司得到了可卡因豁免权,成为了唯一一家可以使用这种提取物的大公司。可卡因市场就此变成了可口可乐主导的买方市场

联想到半导体市场,亚洲的芯片供应链之于苹果高通,就类似秘鲁的可卡因工厂之于可口可乐。即使是台积电三星的芯片制造技术独步天下,苹果高通依然可以通过美国政府,削弱台积电的定价权,比如最近美国政府让台积电上交订单信息。

容器

除了饮料本身的成分,容器🍾也是可口可乐成本控制的一环。可口可乐的装瓶经历过玻璃瓶、易拉罐、塑料瓶几个阶段,这些容器的成本都被转嫁给瓶装商承担。

除了容器制造,容器回收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在玻璃瓶阶段,瓶装商通过给予归还玻璃瓶的客户奖励,实现容器回收。到了易拉罐、塑料瓶阶段,这种归还奖励不再有效,瓶装商自己已经无法回收容器了。

一时间环保运动此起彼伏,公众要求可口可乐,作为最大的饮料公司,承担饮料瓶的回收成本。但可口可乐提出自己并不是唯一一家使用塑料瓶的公司,同时公司在诉讼中也提出废品回收属于公共服务,最后可口可乐联合各地的拼装厂,使政府做出让步。最后的结果是由废品公司进行专门回收,由政府提供资金补贴这些废品公司。

这里饮料瓶回收的困境,有点像美团饿了么的快递员👷,互联网平台只愿意支付外卖员的运送费,但不承担他们的社保医保,外卖员本质上不属于互联网公司的雇员。但这些人总要有人负担基本的社会保障,如果按照可口可乐公司的剧本,有可能发展出的结局便是,成立一个外卖员公司,由政府部门出资承担雇员的社保支出。

最后

总的来说,可口可乐依靠早期独家的秘方和不断积累的品牌价值,构架起了对供应商强大的议价能力。不同于手机、电动汽车这些科技公司,可口可乐并没有特别的技术壁垒,但也做到了对供应商的强大掌控。

展开来讲,A 股的涨幅不高,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国内的公司过去以代工为主,在面对大品牌客户的时候没有议价能力,利润率低。除了价格低以外,这些代工厂还在各种方面受制于国外品牌,导致中国没有办法诞生自己的强大品牌,比如一旦出现有竞争力的品牌,可口可乐就会要求代工厂做出二选一,导致国产品牌难以做大 (参考资料:元气森林能否冲破 40 年外资饮料巨头铁幕?)。

一直以来,消费品被认为是一个容易出现伟大公司🚀的行业,一个原因是它的下游是消费者,消费者面对大公司议价能力很弱,同时消费品公司可以有机会构建起强大的品牌,对其上游供应链产生巨大影响。而处于供应链中间的企业,成为好的投资标的的机会就要小很多,因为它既要面对下游消费品牌的巨大压力,其上游原材料公司因为原材料的稀缺性也比它有更强的议价权。